“便利店化”的健身房降低了運動門檻;基于運動的社交平臺擴充了健身“朋友圈”;智能穿戴讓運動更時尚……
國務院日前印發的《全民健身計劃(2021-2025年)》提出,積極培育戶外運動、智能體育等體育產業,催生更多新產品、新業態、新模式。隨著全民健身興起,互聯網“+”出哪些運動新風尚?
門店面積縮減至300平方米左右,App掃碼開門自助服務,不再需要購買年卡,24小時營業……以樂刻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在年輕群體中走紅。
健身房的空間看似小了,效率卻提升了。“健身房的核心是對用戶友好。”樂刻創始人韓偉告訴記者,樂刻通過數智中臺進行用戶、教練、場地間精準調度匹配,智能化管理節約了成本,增加了運營效率。截至目前,已在全國開設754家門店,累計用戶數突破600萬。
傳統的健身房運營成本高,對現金流需求迫切,大部分選擇預付費模式,久而久之,也暴露出服務質量、經營壓力等問題。
近年來,包括樂刻、超級猩猩等在內的新型健身房不斷推出,按次付費、全時段營業的模式逐漸興起。Keep等在線健身平臺走俏,更是打破空間限制,讓健身場所無處不在。從“銷售導向”的運營思路到“用戶導向”的平臺化模式,“互聯網+健身”讓“動起來”的門檻不斷降低。
天眼查數據顯示,我國目前共有超121萬家健身相關企業。截至2021年7月20日,2021年已新增超23萬家健身相關企業。新模式新業態的加持下,健身這件事正變得更智能、更輕量、更社交。
運動是習慣,也是一種時尚。全民健身浪潮下,“黑科技”服飾、智能穿戴等產業快速發展。
采用抗菌除味的功能面料,增加服裝支撐點,設計減壓肩帶……更注重運動需求,是很多服裝企業研發新品的現實考量。
服裝品牌愛慕副總裁劉慧枝負責運動產品線。她告訴記者,運動服飾市場持續火熱,品牌瞄準跑步、瑜伽兩個場景,通過大數據、運動機能研究等對不同運動強度區分設計、制版,聚焦運動痛點嘗試更可持續、摩擦力更小、透氣性更強的材料。 |